本文来自粉丝投稿。
上周末,国家对阿里巴巴“二选一”的垄断行为,罚了.28亿。
紧随其后,58同城CEO姚劲波,打响了房地产行业反垄断 枪。
借势在其个人实名认证微博发文,炮轰贝壳找房。
原因是存在“房产交易领域明目张胆的二选一包装成自愿”的垄断行为,建议罚款贝壳40亿元。
且不论58安居客和贝壳之间的是是非非。
作为一个地产人,对贝壳这些年的垄断之痛,深有体会。
“二选一”的背后,贝壳赢者通吃的现状,已经危害到许多地产人的生存。
1
说贝壳“垄断”冤吗?
贝壳官方称:“贝壳自创立起坚持依法经营,完善合规体系,以科技驱动行业良性发展。”
58举报贝壳二选一涉嫌垄断,但贝壳完全不正面回应。
关于贝壳是否涉嫌垄断,地产圈内一直以来就分为两大阵营。
其中一方认为,全国范围内,贝壳市占率并不高,并不涉嫌垄断;
此外,市占率高也并非意味着一定是垄断。
另一方则认为,是否构成垄断,不能完全从全国市场来衡量,而要看一、二线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的市占率。
目前,贝壳在一二线城市的集中度较高。
此外,新房的“二选一”,以及新房、二手房佣金大幅上涨,都涉嫌垄断。
以北京为例,年3月,北京二手房交易,前九大中介加起来共成交套房源,而链家一家就成交了套。
贝壳想洗白自己垄断的嫌疑,似乎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2
贝壳找房创始人左晖也是链家的创始人,可以说贝壳找房和链家是一家。
不同于链家主打线下直营,贝壳找房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平台。
贝壳找房以共享真实房源信息为号召,吸引中小地产中介、经纪人与经纪公司入驻,在带看、成交等各个环节取得回报,共同切分收益。
但贝壳的基石就是链家,说的不好听,就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贝壳成立那一天开始,打得小九九就是:
把以往传统中介的各个业务模块更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如此便形成了自己的垄断壁垒。
过去三年时间,贝壳找房,把线上线下两件事强力糅合在一起,凭借着强大的融资能力,他们在中介领域打垮了所有对手。
二手房市场上,贝壳曾有垄断先例。
贝壳前身链家 发明了“ 房源委托“交易模式。
即房主与链家签署协议,将房源 委托给链家,经纪人会承诺以高于市场价或房主心理预期的价格在一定期限内将房屋售出,否则做出一定赔偿。
一旦签订了 房源委托,其他中介不得挂牌该套房源,相当于减少了房源的销售渠道。
对买方来说,要么以高价入手,要么错失心仪的房源。
从实际效果来看,如果这种抬高价格的市场行为普遍发生,会拉高整个区域的房价。
最终,链家“ 房源委托模式”因为涉嫌垄断,年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被查处。
如今,被强制叫停的二手房“ 房源委托模式”方式被贝壳找房应用到新房代理销售中。
贝壳强势介入新房代理,强迫渠道商二选一,和阿里的二选一何其相像。
为了吸引下线渠道商,心甘情愿只为贝壳一家打工,排他性分销。
在佣金方面,贝壳也是下了狠手。
若渠道商“自愿”选择仅为贝壳方提供新房项目的渠道销售服务,不为贝壳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新房项目的渠道销售服务,且经纪人人数大于等于5人。
那么,其共场项目分佣比例达到85%, 项目分佣比例达80%,垫佣比例为%,否则会相应减少5%-10%。
这时候 的受害者就是许许多多地产人和开发商们。
从贝壳强势介入新房垄断代理销售那一刻开始,就严重危害到了许多地产营销人的生存。
3
曾几何时,过去的地产营销人,有理想有追求,意气风发,创意满满,甚至在营销推广里还带有一点艺术的情怀。
营销要搞策略,玩创意,要考虑多种营销打法的组合拳。
但自从贝壳强势介入新房 代理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地产营销人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贝壳排他性的打法,垄断了新房渠道市场,话语权、定价权等等集中于一身。
贝壳的垄断,让众多地产公司的营销人都只能沦为了对接人:
对接公司内部职能部门,对接代理公司,对接广告公司,对接设计公司。
营销人天天忙于内部沟通、汇报工作,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