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看懂,公寓到底为什么不能买百度房产

不要买公寓,这句话没看到十遍也有七八遍了吧?

无论是两年前或者去年今年,是个楼市号都有各种不建议购买公寓的文章反反复复地出现。

但是,绝大多数都没写到点子上(包括小度之前的文章),直到前两天跟一位真·大佬讨教过公寓问题后,豁然开朗。

公寓不能买, 不只是没有学位、不能落户这么简单,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

01、老生常谈的三点

但凡聊到“公寓不能买”首当其冲的问题无非没学位、不能落户、产权年限低。

如果只是没学位、不让落户,经常被人一句“自住,小孩不需要在这里上学”就怼回来。

并且事实上,很多人买公寓也并不是为了学区,甚至仅仅只是为了所谓的“投资升值”、“出租收租”而已。

而关于产权年限少,也经常被购房者回怼“个别住宅也只有50年产权”又或者说“多数交易中的二手房产权也只剩四十年左右”。

而至于不能通燃气、半夜吵闹对很多投资人来说,更是没有可提的必要,反正他们自己又不住。

所以说,这几点都不是公寓不能买的核心原因。

02、价格才是核心问题

究其根本,在于“钱”!

明明价格对比周边住宅确实便宜,对吧?但是万万没想到,真正问题就在于价格上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无锡现在公寓价格,基本上可以算成是周边均价的7折。

或许有人会觉得,面积虽小但够用,类比住宅出租租金相差不大,比投资住宅便宜20%~30%。

欸?这么一想,小度自己都动心了呢~!

那么重点来了,公寓或许看似便宜,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便宜,因为杠杆率。

什么叫杠杆率?

很多楼市号或者很多人,都只提到了学位问题、落户问题和产权问题,都没有提到的就是公寓的贷款问题和它的杠杆率。

商办类产品,银行贷款 上限,只能贷款50%,不少买了公寓的应该知道这个道理,而二手公寓“接盘侠们”只能贷原开票金额的50%,也就是说,卖家溢价部分是不能办贷款的,并且这50%,最长只能贷10年。

很多人会想,十年就十年吧,但是更刺激的来了,这个10年贷款的利率,远比普通住宅贷款利率高,还是高很多的高。

咱们来算一笔账:

假设一套有50万的住宅和一套30万的公寓给你选择,同样需要15万的首付,按照公寓利率上浮20%来计算,住宅每个月的月供仅仅只比公寓贵了块钱!类比到万的房子来计算,就是贵了块钱。

而对比公寓和住宅的杠杆率和总价来说,都低了不少,不明白?那就直白点:当你月供结束后,你最终获得的资产就少了很多。

之前小度就说过,投资楼市博的就是一个高杠杆率,如果杠杆时间和杠杆率都被压缩,除非房价翻倍猛涨,否则找不到“接盘侠”的话,亏都有可能!

03、融资和变现难度大

说融资和变现难度大,可能不是很贴切,因为就目前市场情况看来,公寓产品几乎是无法融资或变现去应急的。

你总能在中介APP或者某些平台上看到公寓产品挂着“房东资金周转中”这样的标签,小度甚至见过首次挂牌距离查询当日已近2年的公寓产品。

这么多年了,这个资金还没周转过来依旧挂着卖呢,还有“急售”的必要嘛?

为什么不去银行抵押贷款呢?

银行:只接受住宅,不接受商办类资产。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公寓、商铺类的房子,不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拿到住宅那样的抵押贷款。

(抬杠说可以办高利dai,那我没什么办法了,你杠就是你赢)

小度一个银行从业的朋友告诉小度,哪怕位置再差再偏远的地方,只要是住宅,都能抵押,钱多钱少而已,你公寓别说在地铁站楼上,哪怕就在地铁站里,家门对着列车门,想从银行拿钱也难,这是属性问题。

融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变现的问题。

上面提过了,去年要周转的急售,今年快年底了还没急售出去的,仅仅只是一个缩影。

商办类的产品,除了一线城市真CBD地段,二线城市愿意做这个的中介,要不是利润够高,都没人愿意做。

主要是税费问题。

为了二手公寓税费问题吵起来的卖家、买家和夹在中间的中介,数不胜数。

高额的税费,但是却没有什么必要的产品捆绑属性(如学区等),让二手公寓成了二手市场无人问津的产品之一。

不论是无锡还是其他城市,大多都是非存量房市场,住宅也好、公寓也罢,每年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茬又一茬的新品,买新品除了房钱和契税,就没有别的开支了,省心省力,谁买二手货呀?

再来给各位老爷算一遍二手公寓税费:

1、增值税:(过户价-登记价)÷1.05×5.0%;

2、城市维护建设及教育附加费:增值税×12%;

3、契税:(过户价-登记价)×3%;

4、个税:(过户价-增值税)×15%或(过户价-登记价-增值税);

5、土地增值税:(过户价-增值税)×5%或(过户价-登记价-增值税)×(30%~60%);

6、印花税:(过户价-增值税)×0.1%;

7、转移登记费:元;

8、交易手续费:4元/m;

9、贴花:5元。

(各城市可能有所不同)

不直观?没问题,拿一套20年前30万买来的50平公寓,现在以80万售卖来给各位小主计算一遍。

1、增值税:(80-30)÷1.05×5.0%=2.39万;

2、城市维护建设及教育附加费:2.39万×12%=0.29万;

3、契税:(80-30)×3%=1.5万;

4、个税:(80-2.39)×15%=11.65万或(80-30-2.39)×20%=9.52万;

5、土地增值税:(80-2.39)×5%=3.9万或(80-30-2.39)×(30%~60%)=14.29~28.57万;

6、印花税:(80-2.39)×0.1%=0.万;

7、转移登记费:元;

8、交易手续费:4元/m×50m=元;

9、贴花:5元;

合计:28.14万~42.42万。

涨价的55%~85%以上都被各式各样的税给吃掉了,更别说要给中介的中介费,意味着,即使你公寓选址极端 、涨幅紧跟住宅、变现模式正常,你赚到的钱,也远远不如同期购买的住宅。

所以,无论是融资还是变现,公寓和住宅比,连“是个弟弟”都算不上,论辈分只能算成孙子。

04、警惕“自用论”洗脑

不论是卖什么东西,销售都会用的一招就是“自用论”。

打个比方,上个月小度去买车,考虑到可能因为故障率会导致汽车贬值,某品牌销售就说“你不是自己代步开开嘛,你管它贬不贬值”。

类比到公寓上就是“你就这一套房,自己住住嘛,管他升不升值,反正近期也不会卖,对不对?”

这样轻松简单的文字游戏,居然会有很多人“被洗脑”,小度身边不少上了套的“活·杠精”,只要被升值、税费等问题戳到痛点,就立马会把“我就自己住住,又不卖,升不升值、交不交税,关我什么事”挂在嘴边。

那么就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来说,假设你手头上不是一套公寓,而是一支股票,它涨或者跌只要你不抛,是不是都与你无关、对你而言永远没有区别呢?

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无论是房产还是汽车或者类化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东西的涨和跌,都会直接决定你的资产高度,或者说,决定了你应对生活风险的能力!

沿用第二段的例子:

同样是一套房子用来自住,当初30万首付买了万的房子,涨价后账面价值万。

当初30万五成首付买的60万的公寓,涨价后账面价值万。

当你还是用来自住的时候,差距确实不大,生活各有保障。

但是你确定一辈子不卖么?

假设到了卖的那一刻,万房子说卖就卖掉了,你万哪怕立即有人接盘,高达55%-85%的税费,就能把你涨价部分都吞完。

资产差值额,买了房子的净资产万,买了公寓的净资产算你通过各种高超技艺合理避税还剩90万。请问近万的资产差值,会有人补偿给你吗?

而这个资产差值,可能直接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走向。

05、尾声

写到这里,或许肯定有人会问,既然公寓有这么多缺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开发商建公寓、卖公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买公寓呢?

个中原因其实都可以单独再开单篇文章详细叙述了,后期小度也会跟大家分享,今天在文章末尾就先概括一下:

1、开发商建公寓、卖公寓,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可公寓这个产品,而是因为作为商住类配套,他必须得建,且建了之后自己也有利润可以赚;

2、商办类土地变性难度极大,造公寓相对造办公楼好卖;

3、买公寓的人分三类:不懂的居多,投资收租的其次,极少数用于经商;

其实,不论买什么资产,只要记住,好的、优质的资产,开发商从来都是自持的。

明摆着真能赚钱的产品,凭什么低价卖给别人呀?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