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乐怡
编辑:李静
风品:沈禾车一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房地产经历寒冬,中介生意也不好过。
10月8日,港交所信息显示安居客招股书已“失效”。10月9日安居客表示,上市进程仍在有序推进中。
另一厢,已上市的贝壳找房亦不顺遂,近期频频传来“人员优化”消息。
巨头波澜,透露什么信号?
01
上市风雨路虚假房源困扰流量焦虑
港交所规则显示,拟发行人递交IPO资料,6月内未通过聆讯或被驳回,该资料将显示失效。
行业分析师林永分析表示,通常情况下,港交所从递表到聆讯较为迅捷,一般1个月至2个月之间,难点通常在发行。安居客身为行业龙头,递表数月无进展,不排除交易所担心问题较多的可能性。
担忧并非多疑。发布招股书期间,安居客并不顺心。央视网《租房平台假房源泛滥,安居客和58同城是虚假房源重灾区》一文,更将其推至舆论风口。
截至10月18日17时,黑猫投诉显示,“安居客”投诉量条,问题多集中在退费难、发布虚假信息、诱导消费、电话骚扰等方面。
虽安居客多次表示,不断升级稽查惩处力度,但从结果看,虚假问题并没根本解决。
入行十四载、志在“”人人信赖的生活服务平台”的老大哥,何以“带病冲关”?
乱象背后,需要审视端口收费的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现,作为“ 的新房及二手房在线营销平台”,安居客主营业务是为其他房地产中介提供信息推荐服务,并收取中介公司服务费。
互联网行业研究员丁道师指出,中介服务本质和互联网是一样的,就是搭建信息桥梁。但是中介服务的盈利模式和互联网却不一样。后者靠的是消除信息壁垒,前者靠建立信息差赚钱。这也就意味着信息越混乱,中介越容易赚到更多差价。
-年,安居客营收62.16亿元、75.79亿元和80.52亿元。净利19.07亿元、23.亿元、19.亿元;同期净利润率30.7%、30.4%及24.3%。其中,在线营销服务贡献金额分别为61.5亿元、73亿元和7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一直高于95%。
安居客是否更像一家“流量公司”呢?
以年为例,总营收80.52亿,在线营销服务收入达到77.9亿元,营销服务收入占比96.9%,而交易服务产生的佣金费2.27亿元,占比仅2.8%。
与之对应,销售和营销支出也居高不下。-年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42.7%、39.2%和44.6%。年销售及营销费用中,有34.5%用于获取流量。由此利润侵蚀不可不察,年安居客净利同比减少15.24%至19.亿元。
同时,是否影响市场话语权也值考量。截至年12月31日,安居客向房地产开发商支付的押金余额为2.96亿元,应收账款则达22.81亿元。
更深层次看,互联网下半场、流量已是红海争夺。过度依赖流量的安居客成长性几何?发展稳健性、可持续性几何呢?收入结构单一痛点,或让安居客前路蒙尘。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虚假房源泛滥,一定程度上或也折射“流量焦虑”。面对流量费用高企,一些平台需伪造“高性价比”房源来吸引目标客群。劣币效应恶性循环,问题难以从根本解决。
实际上,安居客也是IPO常客。早在年,安居客就已将IPO列入日程,由于赶上中国房地产调控年,宣告失败;年10月31日,安居客再战,同样无疾而终, 卖身58同城。
招股书显示,姚劲波透过58同城控制 5.3%股份,透过NihaoHavenCorporation等公司控制约13.5%股份,合计安居客约58.8%股份。
不可否认,整合了安居客和58房产的安居客集团,已是中国 的在线房产信息平台, 的新房及二手房在线营销平台。即便强如贝壳,拿下了腾讯投资、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