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二手房越卖越多,两类房产或遭遇利空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12万套!

没有看错,这是某头部中介平台,北京二手房挂牌量,即将达成的数字。

现在,已经无限逼近12万套,仅需上架几百套,便可突破12万套。

加上这家中介平台,后台没有显示的房源,以及散落在中小中介的房源,早已超出12万套。

如今,已到5月底。

本月以内,这家中介平台的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2万套,为大概率事件。

纵观开年以来北京二手房市场的表现,基本沿着两个方向变动:一是,成交量呈现抛物线走势,顶点在3月;二是,挂牌量持续走高,并且,没有回落趋势。

两者交叉作用,出现了较为特殊的现象,卖房的速度,追不上挂牌的速度。

一时间,有一种“卖不完,根本卖不完”的感觉。

粗劣估算一波,在3月初期,某头部中介平台,北京二手房挂牌量为10.2万套左右,现在是11.9万套左右。

两个时间节点相比较,多出了1.7万套。

这是卖了3个月的成绩,尽管5月没有结束,完整数据不得而知,但是3月成交2.3万套左右、4月成交1.4万套,两个月加起来就是3.7万套左右。

去化的速度,没有赶得上挂牌的速度。

由此,北京二手房似乎越卖越多,有些同质化严重、稀缺性不足的房子,面临着不小的竞争。

哪些人,在卖房

回望开年以来的北京二手房市场,1月短暂的中规中矩以后,2月、3月走出一波“小阳春”行情,成色十足。

2月,突破1.5万套;3月,突破2万套。

成交高峰的出现,促使市场较为火热。

当时,买家、卖家的心态完全不同,买家普遍比较着急,担心一天一个价,好房不等人。

相反,卖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同样着急,抓紧卖掉,去买更大的房子;另一种较为淡定,想再等等,毕竟手握优质房产,底气十足。

但是,当时火热的源头,鲜有人明白。

尽管有周期性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以往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

时间来到4月、5月,“小阳春”并没有延续,而是短暂、仓促地结束了。

此时此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卖掉房子的房主,心情难免有些低落。毕竟,自己卖房的需求,仍然存在。

受此影响,部分潜在卖家,也纷纷挂出房子,想要试探市场的反响。

于是,摆上货架的房子越来越多,其中两种较为引人注意。一是,“小阳春”以前挂出,剩余房源;二是,“小阳春”以后挂出,新晋房源。

哪一种更容易卖呢?

抛开细枝末节,后者显然更容易成交,并不是说,挂出时间越长,越有利,其实在“小阳春”没有成交,基本有着各种硬伤,比如:价格离谱、房屋缺陷……

现在新增卖房群体中,改善换房占据不小的比例,想要换个更大、更好的房子改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先要卖掉现在居住的房子,才能凑足买下一套房子的资金。

由于,前几个月连续的火爆,带动了有改善想法的人群,积极入市。

但是,目前潜在的刚需客群,在庞大的挂牌量背景之下,可以选择的余地变大。

这直接导致了,挂牌业主感觉到,购买力不太充足,置换梦想也随即搁浅,变得更加谨慎,必须把自己的刚需房子卖出去,才敢去涉足改善市场。

在此链条之中,挂牌的房子,自然会越来越多。

哪些房,有利空

依据开年以来,北京二手房市场的走势,可以清楚地知道,卖房人越来越多了,相反买房人有点不够用了。

其实,这种数字的直接对标,只有理论意义,实际意义并不大。毕竟,各种分层的房子,对应的群体并不同。

比如:总价万以内的刚需购房群体,又怎么去影响万以上的改善房源呢?

这种刚需内部的多层次错位,极其容易误导人们,总是给人一种整体供大于求的错觉。

事实上,分开观察挂牌的房源,刚需房子占比较大,其中不少为意在改善置换的房主,他们一边连着刚需市场,一边接着改善市场,甚至是新房市场的高品质楼盘。

由此,一个略显严肃的问题出现了,市面上占比不高的改善房屋,可以卖给持有刚需房的房主,那么这些房主的刚需房,要卖给谁呢?

以往,支撑这些刚需的群体,基本为80后、90后,大部分是北漂一族,来自全国各地,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家庭的帮衬,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想在北京买房定居,大多数选择一套刚需的房子,以期后续换房,再改善居住条件。

如今,这批人消耗不掉刚需房库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个群体数量在变小,有人已经打道回府,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减少了4.3万人,然而,新来到这座城市的人群,又没到购房年龄。

二是,这个群体思维出现变化,买房的意愿有所下降,即便赚到了房子的首付,也不太敢匆忙入市,尤其是,听到各种大厂裁员的消息,身在互联网、金融等高收入行业的他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担心买房以后的还贷问题。

于是,高挂牌量,叠加部分刚需入市动力不足,有两类房产的前景,不太明朗。

其一、近郊区、远郊区的刚需老房子。

由于,挂牌的刚需房子较多,必然加剧内部竞争,需要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此时,近郊区、远郊区的刚需老房子,有些尴尬。

与城区刚需房子相比,位置、配套,明显落于下风。

潜在购买力人群,又是需要上下班通勤的年轻人,当然不太愿意跑的太远。

与同位置房子相比,又太老了,尤其是新房、次新房扎堆的区域。

如果,再加上小区规模太大,同类型的房子太多,想要快速卖掉,竞争简直惨烈。

这种房子,大批集中在房山、大兴、昌平等热门区域。

其二、周围土地宽裕,城区小部分优质次新房。

这种房子,过往几年,颇受追捧,也走出了相应的行情。

但在今后,大概率不会像往常一样,持续高光,势必迎来一段房主们不太喜欢的时光。

它们,大部分集中在五环以内,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配套完善。

但是,这几年土地供应不断,新房品质更高,更适合改善,关键是与旁边的二手房价格倒挂。

如此一来,在改善群体眼中,此类小区,并非优先选项。

这种房子,其实分布也相当可观,比如:望京、太阳宫等。

尤其是,奶西区域计划供地10块,目前开盘项目两个,对于望京次新房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单价8.5万左右的价格,优势实在太大了。

并且,望京的产业结构,似乎也注定了其购买力的减弱,其互联网从业者们,坐在高楼中,想起公里以外的杭州同行,又会作何感想呢?

现如今,二手房卖的越来越多,属于整体现象,并且存在结构性特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从有买房想法起,便不断追问:买了这个房子,以后好卖吗?

这将成为一个常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816.html